操作系统综述

来源:wiki.ccw.com.cn  作者:本站整理
摘要: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简称OS),是电子计算机系统中负责支撑应用程序运行环境以及用户操作环境的系统软件,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与基石。它的职责常包括对硬件的直接监管、对各种计算资源(如内存、处理器时间等)的管理、以及提供诸如作业管理之类的…

层结构
微内核结构
垂直结构
虚拟机结构

内核结构

内核是操作系统最核心最基础的构件,因而,内核结构往往对操作系统的外部特性以及应用领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演进,操作系统高层特性与内核结构之间的耦合有日趋缩小之势,但习惯上,内核结构仍然是操作系统分类之常用标准。

内核的结构可以分为单内核(monolithic kernel)、微内核(microkernel)、超微内核(nanokernel)、以及外核(exokernel)等。详情参见操作系统内核。

单内核结构是操作系统中各核心部件杂然混居的形态,该结构于1960年代(亦有1950年代初之说,尚存争议),历史最长,是操作系统内核与外围分离时的最初形态。

微内核结构是1980年代产生出来的较新的内核结构,强调结构性部件与功能性部件的分离。20世纪末,基于微内核结构,理论界中又发展出了超微内核与外内核等多种结构。尽管自1980年代起,大部分理论研究都集中在以微内核为首的“新兴”结构之上,然而,在应用领域之中,以单内核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系统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众多常用操作系统之中,除了QNX和基于Mach的UNIX等个别系统外,几乎全部采用单内核结构,例如大部分的Unix、Linux,以及Windows(微软声称Windows NT是基于改良的微内核架构的,尽管理论界对此存有异议)。微内核和超微内核结构主要用于研究性操作系统,还有一些嵌入式系统使用外核。

基于单内核的操作系统通常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例如,绝大部分UNIX的家族史都可上溯至1960年代。该类操作系统多数有着相对古老的设计和实现(例如某些UNIX中存在着大量1970年代、1980年代的代码)。另外,往往在性能方面略优于同一应用领域中采用其它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但通常认为此种性能优势不能完全归功于单内核结构)。

通用与专用、嵌入式

实时与非实时

“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S)泛指所有据有一定实时资源调度以及通讯能力的操作系统。而所谓“实时”,不同语境中往往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某些时候仅仅用作“高性能”的同义词。但在操作系统理论中“实时性”所指的通常是特定操作所消耗的时间(以及空间)的上限是可预知的。比如,如果说某个操作系统提供实时内存分配操作,那也就是说一个内存分配操作所用时间(及空间)无论如何也不会超出操作系统所承诺的上限。实时性在某些领域非常重要,比如在工业控制、医疗器材、影音频合成、以及军事领域,实时性都是无可或缺的特性。

常用实时操作系统有QNX、VxWorks、RTLinux等等,而Linux、多数UNIX、以及多数Windows家族成员等都属于非实时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整体的实时性通常依仗内核的实时能力,但有时也可在非实时内核上建立实时操作系统,很多在Windows上建立的实时操作系统就属于此类。

在POSIX标准中专有一系用于规范实时操作系统的API,其中包括POSIX.4、POSIX.4a、POSIX.4b(合称POSIX.4)以及POSIX.13等等。符合POSIX.4的操作系统通常被认可为实时操作系统(但实时操作系统并不需要符合POSIX.4标准)。

多任务与单任务

8位、16位、32位、64位
所谓8位、16位、32位、64位等术语有时指总线宽度,有时指指令宽度(在定长指令集中),而在操作系统理论中主要是指内存寻址的宽度。如果内存的寻址宽度是16位,那么每一个内存地址可以用16个二进制位来表示,也就是说可以在64KB的范围内寻址。同样道理32位的宽度对应4GB的寻址范围,64位的宽度对应16 Exabyte的寻址范围。内存寻址范围并非仅仅是对操作系统而言的,其它类型的软件的设计有时也会被寻址范围而影响。但是在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寻址范围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早期的16位操作系统中,由于64KB的寻址范围太小,大都都采用「段」加「线性地址」的二维平面地址空间的设计。分配内存时通常需要考虑「段置换」的问题,同时,应用程序所能够使用的地址空间也往往有比较小的上限。

在32位操作系统中,4GB的寻址范围对于一般应用程序来说是绰绰有余的,因而,通常使用一维的线性地址空间,而不使用「段」。

【相关文章】好搜一下
社交网络时代企业更需要Web安全

社交网络时代企业更需要Web安全

2009年底,中国交友和社交网站用户数将达到1.24亿,企业占三成,企业需要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