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称中国搜索引擎还有发展空间
未来10年内中国互联网企业国际化
环球时报:很多文章都在探讨互联网的边界问题。有人说,互联网上自由流动的信息正在冲击着民族国家的边界。这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互联网的监管。您认为互联网是不是应该有国界?
李彦宏:互联网本身并没有国界,因为WWW的定义就是World Wide Web,指的是世界范围的网络。虽然互联网没有国界,但互联网的内容需要尊重和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人们的风俗习惯。
环球时报:去年是人类实现互联网技术40年,您怎么看中国互联网近年的发展?还有哪些领域,中国还没有实现突破?
李彦宏: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发展已有16个年头。记得1999年我回国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观礼时,还只是有少数人刚开始在名片上印上自己的电子邮箱,当时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人口数量第一大国。10年前,百度刚成立时,中国网民数量只有八九百万,到现在已经突破4亿,网站数量也超过了300万个。网民数量的增长意味着互联网在促进网民获取信息、拓展人际交往、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实际生活便利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
未来中国不仅应该是互联网人数第一大国,还应该是互联网强国,我们需要突破的是产生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环球时报:中国在互联网等技术上要加强自主研发的力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您有什么建议?
李彦宏: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任何国家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互联网这样的高科技和高增长产业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电子信息类高校毕业生每年都很多,但如何能针对性地培养,以及如何能发挥他们的价值,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互动将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以搜索引擎为例,在我国当前现有的计算机教学和培训体系中,涉及到搜索专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少之又少,针对搜索引擎技术的系统讲授和相关应用案例更是远远不够。百度过去两年先后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开展了搜索引擎技术基础的课程,并在很多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目的就是共同培养搜索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提供给技术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也很重要。在百度,即使是一名实习生,他的技术创新也可能有机会被几亿中国网民体验和应用。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网络黑客?
李彦宏:黑客首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黑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违法的。
搜索引擎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环球时报:有人预测,互联网最终将取代纸媒,但这一说法也遭到相当多人的质疑。您怎么看这一问题?您认为未来10年,报纸等平面媒体将在多大程度上受互联网的影响?
李彦宏:关于纸媒发展的问题,去年我到美国访问时注意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美国的各大报纸变得薄了,当然这并不都是因为互联网的取代,而是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有很大关系;二是我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记者问的很多问题都是网友在网站上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出,互联网这个新平台也给传统纸媒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纸媒纷纷开始互联网化,这种融合趋势在四五年前就已开始显现,很多纸媒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同步登出平面上的信息,甚至与读者在线互动。可以说,通过互联网,纸媒找到了更多读者,也更高效地传递了更多内容。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网民在应用互联网上有什么变化?趋势会怎样?
李彦宏:有两个数字可以参照:4年前,10个中国老百姓中只有一个是网民,而现在10个人中有3个是网民;4年前,70%的网民年龄小于30岁,而现在接近40%的网民年龄要大于30岁,年龄更成熟、更具消费能力,他们成了互联网商务应用的主流群体。这使得中国互联网未来在商务应用方面将越来越多。
具体来说,中国网民过去10年在互联网应用上发生了很多变化。10年前,使用最多的3项互联网应用是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和软件下载,现在则是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
由于主流网民年龄结构、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国百姓在利用互联网方面必然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美国,搜索引擎刚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应用,而中国搜索引擎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从这些差异中我们也能够去观察和分析中国互联网在需求和应用上的发展趋势。